揭秘青少年运动员投入度提升密码: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心理韧性的协同作用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2月28日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编辑推荐:
为探究社会支持与青少年运动员投入(Athlete Engagement)关系,研究发现三者间存在复杂关联,为提升投入度提供依据。
在体育的大舞台上,青少年运动员是熠熠生辉的未来之星,他们承载着国家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希望。然而,这条逐梦之路布满荆棘。青少年时期本就是身心发展的敏感阶段,而他们还要长期置身于高强度的训练环境中,时刻承受着教练严厉批评、父母殷切期望等巨大的外部压力。这些压力如同沉重的巨石,极有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运动表现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他们在运动中的投入度(Athlete Engagement,一种充满积极情绪的持续心理状态,对运动发展和表现意义重大)。为了打破这一困境,探寻提升青少年运动员投入度的有效途径,来自广东科技学院通识教育学院、福州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等多所院校的研究人员 Chenge Shi、Yan Wang 等人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相关性分析等技术方法。他们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了来自北京、广东、福建、河南、湖北等地 7 所体育学校的青少年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运动员社会支持问卷(ARSQ)》《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心理韧性量表(MTI)》《运动员投入问卷(AEQ)》等多种问卷,收集数据,并运用 AMOS 26.0、SPSS 26.0 等软件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如下:
社会支持与运动员投入的关系:在控制青少年运动员年龄和运动水平等因素后,回归分析表明社会支持能正向预测运动员投入。社会支持作为关键的外部资源,能为运动员提供多种形式的帮助,如教练的专业指导、同伴的支持鼓励、父母的理解关怀等,从而显著提升运动员的投入度,激励他们积极投身训练和比赛。
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个体对自己执行某一行为能力的假设和判断)在社会支持与运动员投入之间起中介作用。一方面,社会支持能正向预测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教练的技术指导、同伴的合作鼓励、父母的支持理解等都能增强运动员的运动体验,缓解训练和比赛焦虑,提升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自我效能显著提升运动员的训练投入,自我效能高的运动员面对困难时会付出更多努力并坚持到底,对训练和比赛任务的认知判断更准确,应对压力更灵活,投入度更高。
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心理韧性(Mental toughness,指运动员在高压竞争环境中应对压力和焦虑的能力)同样在社会支持与运动员投入之间起中介作用。社会支持是心理韧性的重要保护因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能让青少年运动员感受到更多尊重、鼓励和信任,帮助他们应对训练和比赛压力,克服困难挫折,提升心理韧性。而心理韧性强的运动员具备多种积极心理品质,能更好地应对运动中的各种挑战,保持专注,提升投入度。
自我效能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社会支持还能通过自我效能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运动员投入。社会支持先影响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再影响心理韧性,最终影响运动员投入。其中,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更强,表明运动员对自身能力的信念在提升投入度方面比抗压能力更重要。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心理韧性与运动员投入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对运动员投入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间接影响可通过自我效能和心理韧性的平行中介或链式中介实现。这一研究成果意义非凡,它揭示了社会支持影响青少年运动员投入度的内在机制,为提升青少年运动员投入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在实践中,要提升运动员投入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如教练加强与运动员的沟通,给予情感支持和专业指导;家庭增强对运动员需求的理解,给予积极支持;营造积极团队文化,加强运动员间的互助合作。提升运动员自我效能,如提供系统技能培训,帮助运动员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设置合理目标,让运动员在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增强信心;及时给予积极反馈,强化运动员的成功体验。培养运动员心理韧性,如开展压力管理培训,教授深呼吸、正念冥想等技巧;模拟比赛场景,让运动员在挫折中学习应对方法;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运动员解决心理问题。
不过,该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采用便利抽样法可能导致样本缺乏代表性;依赖运动员自我报告数据存在主观性;使用横断面数据无法确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未来研究可采用更严谨的抽样方法,如分层随机抽样或聚类抽样;结合多数据源,如教练、同伴和家长的评价;运用纵向研究设计,跟踪个体随时间的变化,从而更深入地探究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心理韧性与运动员投入之间的关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