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浦市的端午节赛龙舟是当地人的盛宴,从农历五月初五至十五日的半个月时间里,划龙船是每个村的头等大事。为参加比赛,男人们哪怕身在异地他乡,也要放下手里活路,不远千里、不惜代价赶回家来,沉浸在“咚咚、扒潮、神龙来嗷嚎嚎”的极限运动里不能自拔。对浦市人来说,龙王花落谁家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浦市龙舟的独一无二,原因很多人总结过了:一是因为独特的地理条件,激流横渡“流皮水”,千里沅江,唯此独有,敢过这段激流都是勇士。二是浦市龙舟没有设定起点与终点,比赛是自由邀约。双方旗鼓相当,就会拉出来一较高下。不懂规则的外地人,会抱怨赛事无组织无纪律,看不懂不是你的错,小编也曾经与你一样。三是龙船下水这天,已嫁出去的姑娘都要回来给娘家龙船送礼(一匹三尺长的红布、粽子等吃食〉、放鞭炮,预祝旗开得胜,这是浦市独特的风俗。
今年浦市看龙舟,不得不提与“钢火烧龙”非遗传承人张孝铭张总的偶遇。张总不仅烧龙是专家,看赛龙舟也是内行,他的评价荡气回肠:“浦市龙舟原生态气息浓郁,横渡沅江、气势如虹,非一般龙舟赛可比,野性强悍且团结互助。昨天我亲眼看到一龙舟在江中激流翻船,各龙舟飞速前去营救,场面令人感动。恒古不变的风俗流传至今总有它坚强的基石,那种宗族亲情、独有地域文化所维系的是一种永远割不断的情结,有人坚持,就会有人守望,有了守望,必然会得到延续,这是一种魂,民族的魂,绵绵不断且生生不息。”
第一次看浦市赛龙舟,是2014年,隔着车窗看的。那个星期都在发高烧,身体裹着寒冬腊月的大棉衣还在发冷汗,昏昏欲睡,动弹不得,镇里的卫生院治不了,无奈只得去县里求医。车行在河堤上,人山人海,每前进半米都十分困难。我烧得不醒人事,已不知着急为何物,锣鼓声爆竹声震耳欲聋,老少妇孺挤满道路,无奈司机和家人去前面开道,那时感觉自己在别人眼里应该是快死的那种,前后好像花了一个多钟还是更久,才离开那个长度不足一公里,被人塞得密不透风的河堤……
后面每年的端午节浦市龙舟赛,我都没有错过。2015年端午节,那天天气很热,就大码头绕河堤走了一圈,感觉身体吃不消就回来了。对那些快速流像一个方向的人群没有太多反应,只是走在大街上才知道满街甜酒已喝光,满街粑粑已卖光。心里暗自感叹,这个地方的人对龙舟赛的热情程度可用疯狂二字形容。那个时期的我,各方面都很艰难,我一度相信人生没有谷底……
2016年第三次看龙舟,是跟着姚叔去的。他专程帮我端了个小凳子,坐在大码头上,告诉我要怎么看龙舟,当时好像兴趣也不大,就拍了一些照片,还特别嫌弃天不够蓝,水不够绿,特意给相机调了色温。拍了一些照片,让有兴趣的人去我的空间选取有自己亲人镜头的照片。龙舟赛的半个多月时间里,我每天守着店子,无聊时就跟邻居聊聊赛况,他们赢了比赛的笑脸如春花一般灿烂,正在兴头上,问什么都特别热情。出嫁的女儿给娘家龙舟送红,有烟、酒、饮料、爆竹、鱼肉云云;哪个大老板又捐了多少万,包了整村人赛龙舟的开支等等。都是大家津津乐道、百说不厌的桥段……
2017年看龙舟,和我的忘年之交李阿姨结伴去的,早早做好了准备,背着相机,没带角架,因为并没有抱多大热情。那天江水有点浑浊,风也挺大,阳光对我来说正好,在龙舟准备阶段,去了趟江东寺,特意去沾染一下神灵的灵气,和有几百年历史的仙人掌合了张影。李阿姨介绍江东寺无比辉煌的历史,我听得肃然起敬,第一次深刻感觉到沅江大气天成,浦市文化源远流长,有楚国遗风,看龙舟也增添了几分兴趣。那一天应该是我有生以来按快门次数最多的一天,在李阿姨的指导下,抓拍了很多龙舟比赛的精彩镜头,紧追着龙舟在河滩上来回奔跑,只为不错过那精彩瞬间。从那天起,决定每年的端午节都要来拍龙舟。2017年6月7日,我把拍摄的照片配上文字,编辑成《楚风楚韵浦市龙舟》在品湘西微信平台发表,点击量迅速突破3万。至此,我才更深一层理解了浦市龙舟比赛的意义。我甚至希望自己今年拍的人,明年还可以在他们村的龙舟上一个不漏地出现,角逐会更加激烈、精彩!
也许喜欢影画的人,都有一种情怀——觉得所摄图片可以告诉你,天地日月、山川草木,以及生命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沅江上骁勇的赛手都是英雄,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是征服沅江的斗士。与天斗,与人斗,与命斗。他们用生命诠释人生应当如何激流勇进。用村民们的话来说,老少爷们都开心,比赛的目的就达到了,这一年里,神龙附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友情提醒,农历初十二,龙舟阵容更强大。大家不见不散!
作品原创:琳琅小阁
图片摄影:琳琅小阁、薪传数媒影视工作室及微友
征 稿
征稿内容:原创文图
18374337699
浦市龙舟雄起!告诉世界“浦市来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